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 暨“数据驱动下的新闻传播学创新论坛”举行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21/11/7 17:06:27 人气:14302

   11月6日,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暨“数据驱动下的新闻传播学创新论坛”在线上隆重举行。作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广泛认可的赛事品牌,本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规模最大,吸引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媒体机构的900余多支队伍参赛,报名人数高达4500余人。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赵丽芳教授闭幕致辞,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主持决赛开幕式。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教授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教授在致欢迎辞时说,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本身是新闻传播教育转型的风向标,积极响应了国家媒体融合战略和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内新闻教育共同体提供了卓越新闻人才转型的指南。学界业界的热情参与更体现了大赛顺乎天应乎人,利及学林,功在国家。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在致欢迎辞时说,期待第六届大赛的参赛作品,能在科学的数据引证、合理的可视化呈现、跨学科团队组建和报道的新闻性本质四个方面呈现出专业性水准、创新性融合、示范性效应、实践性指导。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赵丽芳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赵丽芳教授在闭幕致辞时说,大赛实现了与业界、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高度联动,体现了“以赛育人”“以赛促教”,契合了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改革的方向和新文科建设倡导的文、理、艺的跨学科融合理念。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品牌创始人陈积银发言)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品牌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说,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贯彻中央媒介融合有关精神, 践行教育部新文科教育理念,搭建了新闻传播教育学界、业界作品创作、展示与交流的桥梁,“以赛育人”“以赛促教”,改变了传统新闻教学的理念,推动了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转型,为国家融媒体建设持续输出新型新闻内容制作人才。


大赛评委、上海大学资深教授吴信训评价,比赛中涌现的优秀作品在数据驱动、可视化设计和选题深度挖掘方面均展现出专业水平,可为当下的数据新闻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资源。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表示,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促进了新闻传播新形态的发展,师生间教学相长。

经过一天的答辩,《0糖、0蔗糖、代糖:看“糖衣炮弹“下的真相》等11个作品获一等奖,《暴雨之下暗流涌动》等20个作品获二等奖、《聚焦夏季残奥会:看见残奥会上下的“特殊”与“普通”》等30个作品获三等奖。大赛还评选出优秀奖、最佳数据驱动奖、最佳可视化奖、最具传播力奖、最佳组织奖,以及突出贡献奖、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

“数据驱动下的新闻传播学创新”学术论坛与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同期举办。在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艾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位国内学界业界新闻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当前新闻传播学的数据分析、数据新闻的能力培养、新闻学产研结合新模式等课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寰教授讲座)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寰教授分析了新闻传播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指出传统时期的新闻学强调新闻史论为大众传媒培养人才,相对忽视数理、忽视对规律的探寻和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找寻;传播学教育强化时期,统计学逐渐渗透到课程体系中;而新媒体时期数据意识大幅度增加,数据新闻、可视化、计算传播学被强化,数据新闻课程普及也奠定了学科未来发展的基础。但也要看到,数据分析课程存在不学走路先想跑、复杂的分析模型因为操作太累而被忽视,片面强化计算机工具,忽视统计建模的能力训练等问题。应强调统计规律建模及因果逻辑的重要性,呼唤计算传播学重新融入社会科学方法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讲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在计算方面强调了行为数据、跨时空数据、网络分析、多模态分析、数据驱动、预测思维,认为随着计算传播学的发展与方法逐渐常规化,计算方法会将发展成为传统质化、量化并重的基础性方法,但值得关注的是它如何推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发展。数据计算驱动的传播研究需要与传播驱动的计算研究相互整合,二者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与此同时,数据驱动的新闻与新闻驱动的数据也需要在数据新闻的教学实践中的深度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教授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教授指出,目前我们处于新闻大生产、社会化大分化和社会化消费的新的生产消费时期,数据呈现出从属性数据到关系数据、从巨内容到微内容以及由个体到社群的转向,研究方法也出现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呈现等方面的转向。李教授总结,数据不仅是互联网的核心资产,目前数据的形态和量级已经突破了我们的理解和认知,会成为未来所有学科的“石油资源”。从数据素养来看,成为新文科教育的核心技能和重要体现。从方法来看,数据不是简单的制图和可视化,必须置于广阔的社会元场域审视,我们既要警惕数据的平庸主义倾向,又要做到“数据向善”。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晔教授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晔教授以北师大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案例,结合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数据新闻课程教学经验,分析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全面学习提升学生的数据新闻素养。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电视摄影系副主任丰瑞老师讲座)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电视摄影系副主任丰瑞老师以新文科建设背景入手,指出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即为打造具有中国风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技术赋能背景下重新确立深植于本土,反应中国的主流价值和先进文化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郭全中老师讲座)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郭全中老师结合央视《数据说春运》栏目中的具体案例分享了自己对数据新闻的理解思考,认为数据新闻中是以数据为驱动,以新闻为核心,但现今存在“有数据无新闻”、“有炫技无逻辑”以及“有看法无常识”等误区仍值得引起重视。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研究员马晓悦讲座)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研究员马晓悦老师分享了团队关于多图推文的图像位置和布局效应的研究论文,探索了不同图像的位置和用户的参与相关程度以及不同图像布局对用户参与影响方面存在的差异。马晓悦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看到数据新闻应用的想象力与可能性。

艾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苏媛分析智能技术驱动了媒体内容创新,以企业实践视角分享部分数字交互软件如iSet数字媒体虚拟演播合成工具、iArtist可视化编程与制作软件、iTouch数字交互编辑与制作软件以及iVis三维信息可视化等,但同时指出所有的软件只是工具,更应注重数据素养的培养。

北京易观智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杨帆,结合汽车领域市场现状、移动社交领域用户等企业实践相关案例,指出在数据信息量如此庞大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对数据的“嗅觉”敏感性至关重要,同时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的数据解读分析的能力以及数据提升效率能力。

北京超光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何昱瑾分享了可视化视频的团队工作流程,将内容团队分为编导、编辑及新媒体运营,视觉团队分为视觉设计师、动效设计师和原创音乐人,通过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彼此沟通和协调共同打造一支兼具制作力、解释力和想象力的团队。而后结合公益作品《毒品》及与政府合作视频《谁是青山》等两个具体案例,分析动画视频的多重可视化应用场景。

赛事组委会在前期还举办了数据工作坊为参赛团队和有志于数据新闻的爱好者提供了前沿理论与实战技能的在线指导与培训,累计观看人数达1.5万人。决赛和论坛同时通过B站和搜狐教育全程直播,吸引共计7000余人次的网络观看。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不仅为学界、业界提供了一个交流新闻传播业务技术、观感同龄学子风采的平台,更是搭建了学界、业界开展教育经验分享、研讨,进行跨界合作的平台。同时,大赛的举办推动了国内新闻传播院校设置数据新闻方向的热情,研究国内外数据新闻教育的热情,让学生在选题立意过程中学会关注全社会的时事热点话题,在数据分析阐释过程中锻炼文字与逻辑的表达,在可视化过程中学习运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和技术。这些能力非常有助于学生们成长成为综合型的全媒体新闻人才。

据了解,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设立于2015年,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创立,作为全国新闻教育学界唯一持续举办的专业性比赛,大赛在学界和业界的影响力正在逐年扩大,每年推出一批优秀数据新闻作品和新闻内容制作人才,对当前中国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和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主办,陕西省大数据可视化信息共享平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联合主办,艾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易观千帆、八爪鱼大数据等协办,获得了《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国出版》《现代出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支持,以及人民网、新华网、新华社陕西分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陕西记者站、光明日报社陕西记者站、中国新闻出版社广电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陕西站、陕西日报传媒集团、陕西广播电视融媒集团、三秦都市报社、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广播电视台、群众新闻网、西部网、陕西网、华商网、腾讯大秦网、新浪陕西等媒体支持。